找到相关内容814篇,用时10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

    有情生命流转与还灭之因果关系,以「业」为缘生一切的基础。部以四种缘起(刹那、连缚、位与远续)来解释「十二因缘」,并建立三世二重因果说(注5)。   原始佛教以主观性心理的缘起来解释惑、业、苦的因果...) 经量部的「胜义补特伽罗」说,此是现象界的「根边蕴」与本体界的「一味蕴」和合而成。   (4) 化地部的「穷生死蕴」。   (5) 上座部以「九心输」中的「识」为生死相续的主体。   (6) ...

    释见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2962069.html
  • 华严思想的现代意义

    分类,可分为约凡夫染法和约菩提净的场合(36)。又,净门的缘起可分为本、本修生、修生、修生本之四门。  本,即缘起的本体是绝对的,真实的自身是永远的,这样的一面。本修生,即所有的佛道实践...缘性双显、理事无之四门来解释(41)。以《探玄记》来说,法界缘起三义,并依照染法缘起、净法缘起、染净缘起之三种形态来阐述法界缘起。这个思想是在接受智俨之说后所展开的,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法藏必须意识著法相的...

    邓舜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1362536.html
  • 中国戒律宏传概论

    纲要云:「随解脱,解脱是果,因中说果。」  三、尸罗:此翻为戒,戒义训警,戒通善恶,善戒防非,策三业故。亦名清凉,谓恶能令身心热恼,戒能令身心安适也。大毗婆沙论云:「戒多异名,……或名为足,或名为筴。」又开宗记云:「尸罗者,是头首义,如头首,即能见色、闻声、嗅香、尝味、觉触,知法。尸罗者,即能见四圣谛色,闻未曾有名身等身,嗅二十七觉华香,尝出家远离三菩提寂灭味,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触,...

    苇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5562871.html
  • 以禅喻诗的《沧浪诗话》

    临济下也。学大历以还之诗,曹洞下也。……  ?  这段文字是集中在“以禅为诗”的,很多自相矛盾之处,显示出严羽在禅学修养上的粗疏。比如“禅家者流,乘大小,宗南北”,逻辑关系就很混乱。佛教大小乘,...很丰富,但主要是指那种优秀诗作所应具有的浑融圆整的审美境界。  还是要看严羽本人有关“透彻之悟”的说法。严羽说:“然悟浅深,限,透彻之悟,但得一知半解之悟。汉魏尚矣,不假悟也。谢灵运至盛唐...

    张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2962925.html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作:休庵随笔

    从是生;其志求因缘,得与相应,烦恼戏论,皆悉永息;非如世间欲热,虽小止息,而实更增也。”  密宗规范极严,不可直宣,多有如是隐语,行者但触类旁通,慎思慎言。(注语)  薄伽梵一词,有名相与法义之,...惑既尽,本觉之体全彰,得心见性,心即常住,是名究竟觉。  如是四觉,从境见相;若依觉的层次,则应作如是分别阶位,亦即是:  本觉--佛性之本。  相似觉--始觉于菩提道,是声闻。  随觉--行道菩提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263000.html
  • 印度的文殊信仰

    句一文都摄一切,无限,故称圆满经。  《华严经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,是佛为文殊、普贤等大菩萨说的自己的内证法门。其义理广博,思想精湛。它不仅是华严宗的立宗经典,也是五台山为文殊道场的依据,还是...在实践上。从理论上看,小乘主张“我空法”,即否认一个实在的我体,承认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;而大乘则主张“我法俱空”,既否认一个实在的我体,也否认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。一般说来,小乘认为...

    肖 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3063182.html
  • 从宗密《注华严法界观门》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

    以“止观一或  “观心”之言词而表,而不云“观法”。……华严法界观  是悟入这个“无尽缘起”之观?…:法界观二重意思:  一是悟入法界之观,二是住法界,光照现实之观。表示华  严实践的观法,我想可...万有,便成四法界:一、事法界,界是  义,一一差别,齐故;二,理法界,界是性义,无  尽事法,同一性故:三、理事无碍法界,具性义,性  无碍故:四、事事无碍法界,一切分齐事法,二如性融  通,...

    黄连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4264124.html
  • “道”与“心”--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

    所用之。及至伯乐,曰我善治马,烧之剔之,刻之雒之,马之死者十二三矣。饥之渴之,驰之骤之,整之齐之,前橛饰之患,而后鞭策之威,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。……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,喜则交颈相靡,怒则背而蹄子,...。《齐物论》中,这样的记述:  “昔者庄周梦为蝴蝶,栩栩然蝴蝶也,自喻适志与,不知周也。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之蝴蝶与?蝴蝶之梦周也?周与蝴蝶则必也。此之谓物化。”  这种身与物化,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1464218.html
  • 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佛学与科学对话

    论及对于心智认知活动本身种种的研究,则小乘部与大乘法相宗皆有之。  首先,就心的功能而论,小乘部佛教将心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识,而在大乘唯识宗则说除六识外,尚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。...,八识心王一一皆具认知功能,但具体而言,不仅其认知对象不同,且认知作用亦有所区别,区别之中却又其联系,综合此八心王个别之认知作用效果,于是构成人类整体的心智活动。每一识的认知作用中,能量者称为“见...

    释见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064243.html
  • 丛林基本知识

    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,于是寺院的住持了世代之,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的第十六世。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,随主持而变易,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。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、教、律,各守其业,...比丘著的。“具”本名“坐具”或名“卧具”,三用:一为护身;二为护衣;三为众人床席卧具。今出家僧众的坐具为礼拜之具。礼拜时,先展敷坐具,就其上礼拜。  僧侣除以上三种法服外还有几种常服,述如下: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5464349.html